February 26, 2006

  • 《順流逆流》

     


    近日其中一件讓我愁懷之事, 就是路過報攤時不慎一瞥, 卻驚見一雜誌封面正報導著蔡國權潦倒至執垃圾維生的消息. 


    其實我對他所知的不多, 只知就是連徐小鳳膾炙人口的那首「順流逆流」, 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還有就是小時聽過幾首他的歌, 總覺他唱出了一種現下樂壇永遠也找不回的「香港味」.


     


    之後所知的, 就是他潦倒的故事 - 無聲無息的隱退, 理財失利淪為負資產, 幾年前還在東莞發生車禍, 一度昏迷垂死. 及後經過歷年的治療, 身體狀況改善了, 無奈經濟方面卻因醫療費用支出而陷入困境, , 每月亦只得千多元傷殘金, 還被監護委員會判了社會福利署作為他的監護人.


     


    早前據說他的一班音樂人好友為此決定拔刀相助, 決定於三月舉行籌款演出, 為蔡國權籌募生活及醫療經費. 其中蔡國權的好友譚詠麟, 聞訊後更大表支持, 表示會出席義助.


     


    不過諷刺的卻是, 當日我在報攤駐足細看的另一雜誌封面, 卻是報導著校長「連起四飛」的故事. 當年譚詠麟與蔡國權都先後紅過, 之後卻一個騰達一個潦倒, 實在教人覺命運弄人. 日邊清夢斷, 鏡裡容顏改, 曾經的一縷流金, 閃爍著的, 卻只能是一份永恆的回味.


     


    (換上蔡國權的《誰最愛你》為背景歌, 懷想那一份香港樂壇暮年的茫茫水)


     


    寫於零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忍看朋輩成新鬼之時


     


     


     


    (英雄末路 日暮途窮 每每教人蒼然淚眼 / 左: 1990 年; 右: 2006 年)


    (贍芴睢 荎倯藺繚 藩藩諒圢桉 (酘: 1990 爛 衵: 2005))

February 24, 2006

  • 《等待果陀》

     


    早前身邊不少朋友都聲稱要「為人民服務」, 幫我與高先生辦 table for 6. 當然, 我們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 卻連一張Table 都未見過.


     


    一說約會, 就想到較早前美聯社報道, 比利時安特衛普圖書館今年情人節舉辦了別出心裁的lib-datinglibrary dating, 圖書館約會), 為單身人士作紅娘, 一改圖書館嚴肅的形象. 為此安特衛普的圖書館特意粉飾一番, 不僅有鮮花燭光, 而且參加者更獲紅酒一杯.


     


    二十名參加者, 每人先用十分鐘介紹自己, 然後按自己獲分派的問題(如「你小時候最喜歡看哪本書﹖為什麼呢﹖」)和其他人聊天. 跟著就可把自己最喜歡的三本書或三段文字單對單和其他人分享, 最後寫下短箋, 夾在心儀對象的書裏, 並期待戀愛之神之後未知可否的眷故. 其浪漫風雅的程度, 就如將《紅樓夢》中眾人在怡紅院共組海棠詩社的情景, 搬了出現實世界來.


     


    報道還說比利時全國三百多家圖書館的職員已接受訓練, 並將在未來數月全國各地陸續舉辦圖書館約會.


     


    早前政府苦口婆心, 求神拜佛呼爺喊娘, 跪求著高收入高學歷的大帝們快點走去拍拖結婚生子, 好讓以後還有人交稅, 讓政府繼續強你的政, 勵它的治. 只是香港本來就是銅臭之都, 先天地缺乏著孕育美滿良緣的地方, 加上那個終日忙於剪綵及脅持小朋友影相的肥局長, 其大腦又有太大的局限, 想不出利用一下圖書館或相類似的設施, 為僅存的氣質男女撮合良緣, 同時為自己積積陰德.


     


    腹有詩書的朋友, 看來都是自求多福, 或是旨意身邊朋友的 table for 6 實際點, 要等香港有 lib-dating? 仲慘過Samuel Beckett 的「等待果陀」.


     


    寫於零六年二月二十五日 又與師兄弟及教練聚首之後


     


     


     


    (肥局長都上岸了 未上岸的話 或許還會為己為人 想想 lib-dating)


     


    # 內容參考自 二月十三日 美聯社報道 Single bookworms try library dating

February 22, 2006

  • 《氣質之死》

     


    前陣子讀報, 得悉《大學線》去年十一月透過問卷訪問六所大學共315名女生, 發現近三成半非常擔心、甚至極之擔心找不到合適對象結婚, 僅得一成從不擔心「嫁唔出」.


     


    調查發現, 擔心「嫁唔出」較嚴重的女大學生當中, 近半覺得本港男生質素太差「不及格」, 其次是認為自己樣貌不夠突出, 另外, 三成半女生由於沒有固定「拍拖」對象, 而擔心難找結婚對象.


     


    香港男生質素太差, 缺了必須的男子氣概與才華風度, 被五成女生評為「不及格」, 實在無可厚非, 即使趙某為男兒之身, 也甚感認同.


     


    至於有一成半女生覺得自己樣貌不夠突出, 就該奇怪. 女孩子二十歲之前, 樣貌不夠突出, 還可委過於父母. 但都讀大學了, 是否又該對自己負責一下? 而另外三成半女生由於沒有固定「拍拖」對象, 而擔心難找結婚對象. 旁人聽畢, 大概亦只有以一冷笑置之, 哈哈哈地長揚而去.


     


    不過更奇怪的是, 所有擔心「嫁唔出」的女大學生當中, 似乎沒有一個人擔心自身是會因少了女兒家, 或只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氣質或內在美而「嫁唔出」的. 若我身為訪問員, 大概真的會為受訪者們十分擔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早回到工作之處, 就已見垃圾桶都是一盆滿滿的碎瓣. 上周同事們的位子還是花團錦簇, 但一周的浪漫過後, 就是無數的辣手摧花. 看著花瓣混著殘羹, 還會叫愛花之人心痛欲絕.


     


    交友為苦 樹敵為樂


    載毀而歸 繼續趕客


     


    << xanga趕客系列之十二>>


     


    寫於零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祝黃蘋果生日快樂之時


     



     


     (嫁得不好 比嫁不出更可怕)

February 9, 2006

  • 《人在農城》

    早前迪士尼樂園連續兩日因「人滿關閘」惹來大批持有效門票的內地客鼓譟. 有大人及小孩爬閘企圖闖進樂園, 場面混亂, 要由警員及迪士尼保安員維持秩序. 驟眼一看, 竟與百年之前義和團拳民圍剿美租界的景象出奇地相似.


     


    據說那幾日大批手持門券的市民及遊客歡天喜地抵達迪士尼, 突獲告知不能進場, 於是就即時鼓譟. 電視機的畫面播著小朋友如喪考妣地哭喊著「進不了」, 也有人爬越大閘嘗試「闖關」, 怒罵「詐騙」、「以後都不來香港! 」, 搬出百年不死的阿Q精神, 開口埋口就罵「誰稀罕玩你這個洋貨」. 奇怪的是當迪士尼讓步再開放之時, 遊客即時再展笑臉說﹕「沒有遺憾了﹗」. 淚面自乾, 比昨日的我打倒今日的我, ,更快更新, 實在教不諳中國國情之人, 暗自嘖嘖稱奇.


     



     


     


    回顧事件起因, 大約是因迪士尼於今年一月初採用了新的票務安排, 除了指定日子外, 樂園的門票在購買日起180日內有效, 而在某些假日, 訪客必須持「特別日子門票(350元)」方可進場. 於是在過年的幾日, 就出現了大批遊人持普通「180日有效票」強行入園, 形成這兩日的爆笑情況.


     


    不過 對南來遊客而言, 此乃自家土地、咱家天下, 管他是美租界與否, 卻豈容你這隻洋老鼠撒野.因此, 推門闖撞是硬道理, 不把地上的磚頭拆下來往園裏扔, 已算是給足了面子.


     


    交友為苦 樹敵為樂


    載毀而歸 繼續趕客


     


    << xanga趕客系列之十一>>


     


    寫於零六年二月九日 積慮積勞之時


     



     


    (換了不是過年的日子, 新仇舊恨, 大概已將美租界的大閘給拆掉了)


     


    (部份內容擇自明報《迪士尼爆滿落閘 千人鼓譟》二月二日/ 《總裁的眼淚》二月九日)

February 6, 2006

  • 《焚琴煮鶴》

    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學會考生, 相信都「領教」過中文科《聽陳蕾士的琴箏》一文. 作者把琴音化成文字, 將曲譜變成詩畫, 化聽覺為視覺. 琴音是銀暈, 又是香氣: 是朝霞, 又是萬籟. 天馬行空的文句十多年來把十六、七歲的會考生弄至頭暈目眩. 這首新詩於明年會考起將成「絕響」, 作者黃國彬笑說, 要為曾「苦讀」這首詩的學生說聲「對不起」.


    黃教授, 還請無需自責, 因為時至今日, 我仍未將《聽陳蕾士的琴箏》讀過一次, 想必大部份昔日戰友亦然. 至於教授你花了二十年所譯的那本《神曲》, 趙某已存放於家中架上凡數年之久, 但仍自在養蟲之中.


    寫於零六年二月六日 去年昨日此門中之時



     


    (別了 陳蕾士! 別了 黃國彬!!)


     


    (部份擇自二月六日 明報《聽陳蕾士的琴箏明年絕響》)

January 28, 2006

  • 《工展小姐》

    路過報攤, 看到雜誌封面上的璇璇與彤彤, 幾年之間不知黐了哪一條根的佩慈, 還有好多好多的佳麗, 除了讓好男人都看得或捶胸頓足, 或憤然拍案外, 還讓我想起好多年前的「工展小姐選舉」, 想起馮亦薇.


    首屆工展小姐於1952年、第10屆工展會舉辦, 當年深水土步發生嚴重火災, 主辦機構中華廠商聯合會為籌款賑災, 便舉辦工展小姐選舉, 盼吸引更多市民到場捐款, 同時開創本地選美活動先河.


    當年的佳麗既不用穿泳裝, 也不用被曾志偉言行輕薄, 更不同參與評判酒後飯局及後刪千字的內容, 就連化妝打扮亦不需要, 只需乖乖坐在攤位內, 評判便會逐一行近她們, 觀察各人的樣貌、儀態、談吐及工作態度, 然後評分.



    (1952年參選工展小姐獲得季軍的馮亦薇)


    首屆工展小姐季軍馮亦薇, 現在已是69歲長者. 她記得五十三年前當選的一刻, 沒有后冠、沒有彩帶, 獎品是一個棕色禮包, 內裏全是土產貨品: 白花油、即食麵和糖果餅乾, 見證了當年香港工業發展初期的特色. 「至於認識我的另一半, 是參選工展小姐送給我的『特別大獎』. 」她還甜絲絲地加上了以上的註腳.


    馮亦薇中學畢業後, 工展小姐名銜, 旋即到「中聯電影公司」投考演員, 結果她在3000多人中脫穎而出, 之後分別與著名藝人白燕、黃曼梨、張活游及張瑛等合作, 在大銀幕演出. 一次她在片場內, 遇見名伶紅線女的兄長, 偕同一位「帥哥」來探班, 那位英俊男士, 對她一見傾心, 後來成了她的丈夫. 馮亦薇21歲結婚後便息影, 後來誕下一子一女, 其女兒黃靜亦遺傳其母的選美因子, 1980年獲香港小姐季軍寶座, 現在和媽媽一樣, 是幸福少奶奶.


    事隔才不夠半世, 怎地現下回首細看, 由評審方式到故事情節結局, 都竟如天寶遺事, 讓人以為此情只應天上有? 環顧四周, 如馮亦薇般的美好故事, 都稀罕得如雪地銀狐, 在一片虛茫慘白的穹蒼底下獨踏雪留印, 然後歸於靜謐, 再化成一堆冰骨. 今日的選美, 再沒有了昔日的風雨同路故事, 換來的是另一種寫法的「風雨同路」, 還有粒粒椎心蝕骨的飛釘, 直教我們都被飛釘剌得頭破血流.


    寫於零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今天應該更高興之時


     


    (部份內容擇自零五年十二月底明報 《工展小姐首屆季軍獎品 土產白花油即食麵》)





    (馮亦薇與丈夫(右)目前定居於夏威夷, 寫意的生活)

January 25, 2006

  • 《斷別自我》

     


    前陣子報章外國趣聞之中, 有則是關於芭比娃娃的新玩法. 而據英國一項調查發現,扭斷娃娃手腳、斬頭、燒「屍」、放在微波爐「叮」,竟成為該國女童的最「潮」玩法.


     


    研究發現, 她們虐待芭比是由於這娃娃喚起她們「無知的幼年日子」, 故透過虐待芭比, 就是否定自己的過去, 她們玩殘芭比, 把它弄至肢離破碎.


     


    否定過去? 人生之中, 我們又做過多少事, 嘗試著與昔日的自己一刀兩斷?


     


    燒燬過的幾本日記, 疏遠過多少曾經相熟的朋友, 親手埋葬過多少封寄不出或收不下的情書, 還有忽視過多少曾經對我們關愛過的人, 都是與昔日的自己的一種黯淡訣別. 對於兒童而言, 燒毀芭比娃娃如丟棄沒用的商品, 與擠扁鋁罐循環再造無異. 只是人生之中, 又有多少往事舊情, 能用如此冷靜至近乎冷漠的神情去處理?


     


    從好夢之中驟然而醒, 抹去了眼前的一泓清淺, 卻揮不走夢裡的一抹嫣紅. 在醒與未醒之間, 一看, 再看, 還是掩不住夢裡的燦爛. 但任憑怎樣地抽刀斷流水, 舉杯釋愁懷, 還是水更流, 愁更愁.


     


    寫於零六年一月二十六日早上 於好夢之中被電腦的預設響鬧吵醒之後


     


     


    (昨夜與它練習了近兩小時, 還是打不出以前的那一份專注來)

December 23, 2005

  • 《一紙托孤》

     

    從報中得悉美國最近有網站提供「電郵時間囊」, 讓人們發出最遲在三十年後才收到的電郵, 收件者可以是其他人, 也可以是未來的自己.

     

    試想像三十年後的某日突然收到了一封神秘電郵, 提醒我舊情人是誰, 年輕時做過幾多轟烈而輕狂的事之類, 感覺多像一場奇妙的相對論旅行. 讓自己於時間的洪流之中逆流而上, 在二十幾年之後以中年人之心, 在字裡行間重遇那個五陵年少的自己. 那時, 可能也會覺得, 信中人已不是自己, 反而像是自己的兒子.

     

    當然, 這得基於一個很大的假設, 就是三十年後仍然流行電郵這玩意, 科技不斷進步, 互聯網或被淘汰、網絡公司倒閉、被垃圾電郵過濾軟件截住電郵等, 均可能令收件人永遠無法收到這個電郵.

     

    大概還是以工整的字一筆一劃地寫信好, 紙墨相磨之間帶出的那一份似是無情卻有情的意境, 是寫電郵的那一代永不明瞭的心情. 試著提筆寫信給三十年後的自己, 就會有一刻的空間, 真正地思考自己的將來, 細想自己的夢想, 盼望與恐懼. 告訴未來的自己, 自己過去做了什麼, 或問目標是否達成. 就像寫著一份遺囑, 交待好倘然他日韶華不再, 忘了年少之心, 到時還可憑藉著這樣的一封信, 托孤予誰去完成那幾份未克之夢想.

     

    白紙黑字, 寫好了就是一份承諾, 該珍而重之地封好, 不能有悔. 之後就請一個人將這份年少歲月的遺囑收好, 約定她, 二十年後, 那管有否飛黃騰達, 抑或是否遠在他鄉, 都要在某地再見, 交換大家二十年前寫給自己的信. 那是一份莊嚴而對己對人的承諾, 要是發生在男女之間, 彼此永佩洪恩, 萬劫不忘, 誠為佳話; 就是同性之間若有著這一份情誼不變的忠誠, 也盡見節義俠氣, 讓人念念不忘.

     

     

    寫於零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提起鋤d 往事而想起中學回憶之時

December 12, 2005

  • 《明星、演員》

    跟高先生談起他的個人經驗時, 忽然說起他最近遇著的一個人長得很像楊羚.

     

     

    十多歲的小朋友可能都未必知道楊羚是誰, 又或是只知道她是眾多近日拍攝瘦身廣告的過氣演員之一, 但我卻對她特別印象深刻.

     

    或許是我看電視的年紀比很多同齡的人都來得早 (或許亦正因如此而較早對電視劇厭倦), 小時候已特別記得她. 隠約記得印象中的她是有種獨特清純而溫柔婉約的氣質, 加上她演的角色不是乖巧可人, 就是楚楚可憐的那種, 由最早的<人海驕陽>, <我愛玫瑰園>, 以至後期的<大鬧廣昌隆> , 都給人一種鄰家女孩的感覺, 很有觀眾緣, 所以教人特別難忘. 尤其是在 <大時代> 中飾演劉青雲的小妹, 最後卻慘遭丁蟹兒子逼死的角色, 更是叫人為她劇中的角色惋歎.

     

    後來看到她真人的故事, 知道她小時候家庭生活原來並不完滿, 才驚悉她原來真的是內剛外柔. 還好到了後來, 她不但找到了一個如意郎君, 信了耶穌, 還生了個肥肥白白的兒子. 就如她大多數劇集中的角色一樣, 有不錯的結局.

     

     

    多年後的今日, 偶然坐巴士時也見到她的瘦身廣告, 還是很有親切感. 我總覺得即使到了現在這個年紀, 她給人那種清純而溫柔婉約的氣質, 不但未有改變, 而且還多了一種幸福的女人味.

     

    重溫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電視藝員的名字, 黎美嫻、葉蘊儀、曾華倩、龔慈恩藍潔瑛、李麗珍等, 一個個的人物, 就像歷史人物一樣, 都有一種很特別的味道, 一種現在永遠無法尋回的味道. 現在的明星 (不是演員) 不是不美, 只不過看真一點, 都好像附了一個小小的銀碼牌, 沒有了像楊羚一樣的那一種親切感, 想到此處, 又怎能不教人搖頭嘆息?

     

    寫於零五年三月十六日 為高先生某事而深感遺憾之時

     

    <<Xanga 炒冷飯系列之四>>

     

    *****************************************

     

    後記

     

    after school café 的長櫈木檯之間, 放著兩杯紅酒, 還有火機與萬寶路, 不該公然存在於學校櫈檯的事物, 如今大模廝樣的排在案前, 真有點如蒙太奇式的時空交錯.

     

    與高先生言談之間, 才想起原來他識了那個貌似楊羚的朋友已近一年有餘.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幾多的刀光劍影, 原來都是為了一份氣度, 還有心安理得後的那一夕安寢. 想到此處. 就不得不與高先生一碰杯.

     

    寫於零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知悉楊羚一周年後感

     

     

December 7, 2005

  • 《電影重溫》

     

     

    據說《鐵達尼號》又推出了豪華珍藏版DVD3DVD套裝), 跟其他的珍藏版一樣, 賣點就是加插了很多段前未曝光的刪剪片段.

     

    更細膩的情節, 例如兩人在甲舨上談夢想, Rose攝影機前擺甫士說要做演員, 又有兩人舞會後看流星的浪漫情景, 還有墮海後有人想爬上Rose的木板, Jack仍拼死保護她等等. 那不知讓多少女生哭得如喪考妣死去活來的片段, 原來之前都一一刪去了. 如今悽美故事的片段重組, 一時之間, 竟像找回了舊情人那幾幾頁失落了的日記一般, 為過去那幾段或失或忘的記憶重新備檔.

     

     

    窮家子弟與千金小姐, 多少年來都是電影的百搭情節. 記得當年不少同學, 都以能否邀得鄰校女生一同看《鐵達尼號》為炫耀之事, 偏偏二八年華的女生, 往往都是比同年的男生早熟很多. 所以都造就了不少趣事. 而這大概亦算是很多跟我同年的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重溫那一套《鐵達尼號》, 再看那幾段新加的刪剪片段, 如將那一本初戀情人的日記重新湊併好再讀,都是淒楚得讓人不堪回首. 電影院內, 哪管電影內的情節是如何清麗俊逸, 但往往只顧盤算如何開口相約下一次的約會, 又或是打量著應否在她哭得梨花帶雨之時, 遞她一張紙巾, 甚至如何不失君子之風卻又不流於下流地輕摟著她, 以至都沒用心看電影的內容, 也不知自己錯過了那些精彩的片段.

     

    看一齣舊電影, 到底是為找尋昔日未看過的情節, 追憶當日身旁的那一個人, 更甚是--- 為悼念昔日的自己? 八年之後, 終於孤零零而專心地看完了整套《鐵達尼號》, 看懂了內容, 也知道自己錯過了那幾份最淒美的情節, 可惜一切亦已人去樓空. 女生也不再比跟她同年的男生成熟. 至於原因,  就是多少讓人一再熱淚盈眶卻又難以細表的故事了.

     

    寫於零五年十二月七日 感冒及不能專心工作之時

     

     

    後記: 可惜, 不得不說的是, 當年跟我看《鐵達尼號》的, 都是一大票現已各散東西的同學, 不是甚麼鄰校女生.

     

    ***********************************************

     

    再後記--

     

    一個人去了看《如果.愛》, 好不好看就留各位說, 不過聽到了這舊歌 (齊秦《外面的世界》), 還有周迅與金城武在雪地相擁的場景, 就是有一腔雲海澎湃的肺腑, 也覺有著千言萬語, 卻又欲言又止, 欲語還休.

     

    寫於零五年十二月九日  阿拉伯之夜更換背景歌至《外面的世界》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