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5, 2005

  • 《好書推介》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以兩位真正存在於歷史中的真實人物-- 哲學大師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和精神分析醫師布雷爾 (Josef Breuer)的雋語,揉合作者創作的故事內容,以兩人在真實歷史之中的愛情軼事為引,剖釋在夢境和回憶的交錯中,哲學與心理學交鋒之時,尼采與布雷爾兩人內心世界的焦慮、恐懼和執迷的愛慾妄念。扣人心弘的小說情節,還有史實與想像的交錯,讓讀者即使對心理學及哲學並不習熟,亦能從引人想像的故事內容中簡接上了這兩門學術的的入門概念課程。本書曾獲Commonwealth Club Gold Medal Award,並選為1993 年的最佳小說.

    簡介 

    故事背景為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時年四十歲的布雷爾,受當時的貴夫人莎樂美 (Salome) 所托,請求他運用實驗性的「談話治療」來診治尼采的自殺傾向。自負的年輕哲學家當然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於是布雷爾只得假裝尋求尼采的幫助,並請求尼采協助解決其生命意義的難題。之後一整個月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咖啡館、墓園、診療室進行談話,心靈相互衝擊。原來旁人眼中事業正值巔峰,婚姻生活和諧,剛步入不惑之年的布雷爾,內心卻每天迷惑在對女病人貝莎 (Bertha) 的性幻想中。尼采如詩般的語言,理性的思辯,既逼使布雷爾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讓布雷爾看清自己慾望的根源之餘,也讓尼采從布雷爾的解脫之中,釋放了自己孤傲的靈魂,流下真實的眼淚。

     

    若尼采遇到布雷爾

     

    雖然小說命名為當尼采哭泣,不過這卻不是讓人哀傷涕零的故事。或許唯獨教人有憾的,就是故事情節並沒有在現實世界之中發生,縱使布雷爾的談話治療、尼采的雋永、貝莎的病、莎樂美的媚,還有布雷爾與佛洛伊德的亦師亦友,尼采與華格納的決裂,件件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和史實事件,唯獨布雷爾與尼采就是沒有遇上. 誠如作者於書中後記所言,假如尼采的姐姐 Elizabeth 及好友 Franz Overbeck 沒有否決 Siegfried Lipiner 的邀請,真的前往維也納為尼采求醫,以他們的人脈,找來的極有可能就是布雷爾,還有他的學生,也即是日後的心理學一代宗師佛洛伊德。到時臨床醫師邂逅哲學巨匠,是醫師與大師診治哲學家,還是哲學家的詭辯讓醫師與大師也體會存在之苦,也真的不得而知。只是,布雷爾與尼采之間的雋語,卻肯定會成為心理學與哲學史的一部份。

     

    世事容或總不是如黑格爾一切皆是宿命式的歷史決定論(Historical Determinism)般,單純在歷史的巨輪上按既定軌跡前進。不過歷史卻同時只會顯示已作出的選擇的結果。因此沒人知悉沒見過布雷爾的尼采,曾否對著他人因真正的解脫而哭泣過。不過就如書中後記所言,如果歷史只是 “rotate only slightly on its axis”,今日只在腦海之中幻想著的事情,都可能已成了事實。

     

    《當尼采哭泣》一書對曾經苦戀得無處話淒涼的人,或許看來會格外有切膚之痛。因為原來細心如心理治療大師,睿智如哲學家,面對著潛藏腦海的意中人時,還是會盧醫不自醫,逃不了那自設的感情牢獄。因此除了對哲學與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外,曾經愛得迷糊的人看畢此書,或許都能從布雷爾與尼采尋找心靈解脫的道路上,尋回清醒的自我。

     

    (: 部份內容及角色中文譯名擇自商務網上書店 CP1897 導讀)

     

     

    <<Xanga 炒冷飯系列之三>>

     

    寫於零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故人生日之日及早上七時於公司埋頭工作之時



     

August 24, 2005

  • 《再見情書》

    若要選最浪漫的立法會議員, 大概非余若薇莫屬.

     

    除了公開「與老公約好, 下一世再嫁給他」的愛的宣言外, 早前她在專欄中亦曾透露,  三十年前到英國讀書之時, 當時男朋友(也即她現時的丈夫)每日都會寄來一封信, 就是至今她仍依然保存.那時是沒有ICQ, MSN Email, 連長途電話也「一秒光陰一秒金」的年代. 書信可算是唯一的傳情達意方法, 能覓得一年輕小伙子肯天天寫信給她, 到底這是她的本事, 還是她的福氣?

     

    時移世易, 現下要找人提筆寫字已有困難, 天天寫信? 只怕已成絕響.

     

    沒有在異鄉收過寫過信的人, 不會明白書信的意義. 打開公寓信箱前的一刻冀盼, 珍而重之地揭出一箋的蠅楷蝶箋, 已是一種意境. 一份越過汪洋大海萬水千山而來的暖意, 又怎能不叫讀信者恭敬的細閱? 摯友來鴻中的關顧問候, 家書越洋而至的含蓄關愛, 固然令人欣然喜悅. 若鬱沈的信箱開出的竟是紅顏知己的來箋, 那一份交織著患得患失的喜悅, 又是只能意會, 豈能言詮?

     

    可惜近年被父母送出外國的留學生, 就是含著銀匙出生的二世祖多, 勤工儉學的文藝青年少. 空有一手打 WINNING 11 打得出神入化的嫩手, 卻無寫得一手蠅頭小楷的本事. 當然就更偟論要寫一篇含情蜜意卻又不失大體的情書. 能模仿出一手漫畫海報體的小男小女生倒有一堆, 難怪現下的愛情都是即食現實的多, 細水流長的少.

     

    換回了三十年前, 一個男生儘管其貌不揚, 抑或有少許家庭背景的缺憾, 只要寫得一手好情書, 其他的都變得不成障礙. 因為佳人打開信封, 看著段段的鐵畫銀鉤, 卻能盛載頁頁的細細柔情, 久而久之, 就是不心動也會懷有一份關愛. 即使不能嬴得伊人芳心, 至少都得到一份被視為博學君子的崇敬. 當然, 那份崇敬又有幾許會化為情意, 就是後話.

     

    至於人生之中其中一個最大的懲罰, 莫過於重讀昔日的舊信或舊照片. 頃閱之時, 想到人生之中, 燒燬過幾本的日記, 疏遠過多少曾經相熟的朋友, 錯過了幾許的大好良緣, 還有埋葬過多少封寄不出或收不下的情書, 都是一杯嚥不下的苦杯. 曾經的椎心蝕骨, 倒頭來原來都只是在這幾頁紙張之間.

     

    寫於零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假期之前

     

    <<後記>>

     

    香港政壇, 走了一個陳太, 幸而還有余若薇, 兩人都是事業得意之餘, 也覓得如意郎君共偕到老, 難怪每次上鏡, 都是春風滿面. 就是不看政治修為, 都已看出陳余二人與別不同. 也叫一眾傲然於高處而不勝寒的事業女性們心懷七分羨慕, 三分妒嫉.

August 21, 2005

  • 《十年人事》

     

    路過電器店, 看到近來很流行 twins, 倒令我緬懷八十年代時的女子組合「夢劇院」.

     

    當年, 由李敏和劉文娟成的二人女子組合, 以學院派的清純氣質在樂壇闖出名堂. 兩人合作填詞, 詞風清麗動人, 堪稱當時樂隊熱潮中的一陣清流.

     

    相比起來, twins總覺是少了一點氣質, 一點深度. 若夢劇院是地窖中的陳年女兒紅, 時間超越久酒越濃. 那麼Twins就是電影院賣的爆米花, 看上去金黃可口, 但一細嚼就會發覺內裏的全是空氣,沒有內容.

     

    十多年後, 夢劇院消失了, 換來的是兩雙商業化的大眼睛, 李敏、劉文娟亦各自走自己的路.

     

    前陣子, 李敏接受訪問, 雖然沒有了”夢劇院”,但提起這三個字, 李敏依然流露一派滿足神色, 儘管她與劉文娟已經再沒有聯絡.

     

    一想到此, 大概夢劇院的歌迷也覺得有點可惜. 儘管這已是多年往事. 夢劇院的故事, 有著紅樓夢式的不完美, 也令她們歌曲, 更有一股千愁萬緒的韻味.

     

    看看現在百老匯內的廣告, 那雙可人兒依舊花枝招展, 但誰又料到她們日後, 又會否像夢劇院一樣?

     

    << xanga 炒冷飯系列之一>>

     

    寫於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晴

     

     

August 13, 2005

  • 《依法治國》

     

    歐新社的新聞照片, 果然不是混飯吃的, 有時比 AP BBC 的做得更好.

     

    雖說這是北京公安局打擊賣淫時, 於一色情場所內拘捕從事賣淫人士的情況. 但看深一層, 卻又像一群被逼向現實生活低頭的少女們屈服於共幹淫威之下之像. 若然圖片是會說話的新聞故事, 這照真的有如紅樓夢的對話一樣, 格格都是話中有話.

     

    這想起早前馬家輝所寫的文章, 他說中國社會近年流行所謂「依法治國」, 大部分審判亦以公開形式進行, 可是, 從條文到執法、從執法到判刑, 層層環節皆仍存在極嚴重的漏洞, 是故貪官遍地, 被捕被告者只是少數. 一旦「榮幸」被揀選為執法對象, 如果沒辦法動用金錢或黨政勢力把案子擺平, 也就只好自認倒楣, 到了站上法庭之日, 仰視庭長, 橫眉冷對, 心裏在想的或是﹕”老子向來「提著頭顱做買賣」, 被抓了, 活該, 但這絕不表示你們這個鬼地方合乎公義. 無官不貪, 你為什麼不也去抓他們﹖是因為他們比我更懂得花錢擺平的門路, 抑或是由於他們的中南海後台比我的更強硬﹖對這「選擇性執法」, 對這「選擇性判刑」, 老子認歸認, 卻又實在不屑一顧, 這裏殘缺的制度根本沒資格自稱公義, 想老子對你們痛哭求情﹖門兒都沒有.

     

    所以看完這張新聞圖片, 怎能不哈哈的笑了出來. 想到那班操控淫窟的主持人在法院裏的眼神,肯定是冷酷多於悲慟、鄙夷多於懺悔. 正如日前劉金寶被判死緩, 並 “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云云, 聽罷也覺好笑, 他們不是在出生的時候, 就已被判了這樣的刑?

     

    <<XANGA 趕客系列之一>>

     

    寫於零五年八月九日 回看日前對話談及之時.

      

     

     

July 31, 2005

  • 《成名背後》

     

    從報中得悉余若薇昨日出席「成功的天空──傑出女性故事分享系列講座」時, 談及感情溫馨事. 她甜絲絲的說﹕「我仍會選擇做大律師,以及嫁給一個老公。不過,會否繼續做立法會則不知道,但我與老公約好,下一世再嫁給他。」

     

    至於出席同一場合的陳婉嫻則說﹕「沒有結婚是我最大的失敗,不過以我的性格,若真的結了婚,也應該離婚好幾次。」

     

    陳婉嫻那句「沒有結婚是我最大的失敗」, 擲地有聲之餘, 也露出點點過盡了萬水千山, 仍是千山獨行的孤清感, 更直教即使與她政見未必一定相合的人, 都會為她的感情際遇而謂嘆.

     

    說起這些令人惋然的女中豪傑, 就讓我想起吳儀. 日前福布斯的 <<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名女性>>排名, 吳儀就屈居美國國務卿萊斯成為榜眼. 多年前, 她還是外經貿部長時, 就曾說她自己都不是獨身主義者, 只是生活沒有給予她戀愛的機會. 所以至當時她也沒有談過戀愛, 也沒有一個人曾闖進她的生活. 如今十年已過, 她亦官拜副總理, 只怕她內心最深處的院子, 已如中南海的新華門, 更難讓人驀然闖進. 到底在她的高位之中, 是不是必須要打一種防止愛情的防疫針?

     

    或許女強人之中較為幸運的, 要數戴卓爾夫人, 在她的回憶錄之中就曾經說過. (原文忘了), “婚姻之事向來都放在後頭, 原本以為一生之中就是要這樣下去, 誰知就讓我遇上了他, 也是意料之外”. 當然, 原文寫得好很多之餘 , 也流露出絲絲暖意, 原來一代鐵娘子說到丈夫, 都會回復女兒家的一臉嬌柔. 可恨戴生年前已逝, 獨賸下數度中風的戴太, 回望當年叱吒風雲的歲月, 以及孤軍面對於人生謝幕前必經的健康戰役. 不過, 女強人之中, 她能得一佳偶共渡那最美好的時光, 她還婦復可求?

     

    至於余若薇那句我與老公約好,下一世再嫁給他, 更是教與她命運截然不同的女人, 不是妒忌得鎚胸跺足, 也會羨慕得銀牙咬碎. 因為佳人孤芳自賞, 長劍空利的故事實在太多.

     

    有時也不禁會想, 或許吳儀還有嫻姐, 曾幾何時都可能暗暗渴望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放棄一切. 只是, 邱比特與月老都忘了她們.  到她們想為最深處的那一份感性而不惜一切之時, 已驚覺自己同時已悄悄換上了那一份過盡千帆, 卻又不再泛起漣漪的空境.

      

    寫於零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與高先生於強記晚飯及閒話家常後